summing 

新人獎》姜聖民 樂團主唱打敗茂伯
 
【聯合報╱金馬採訪團 報導】 2008.12.07 10:05 am
 
 
樂團主唱勇奪最佳新演員獎,姜聖民直說對其他入圍者不好意思。
 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今天在報上讀到的文章。

不禁想起大家、想起去年的秋天.....怪了,我怎麼都沒空注意到這些呢?

你們都好嗎?正氣北路上的小葉欖仁,寫的應該是學校前面安全島上的樹木吧!不知道眾人的秋天又是何等風景?


四季,常不經意自腳底滑過,馬亨亨道上鳳凰花落成蝶塚,正氣北路小葉欖仁果實沿途鋪陳,美人樹下滿地花紅,再深的夜晚,也能踏出季節的音韻,僅僅台灣欒樹,她的花兒輕細,落得再濃密,棉絮一般地軟綿,絲毫踏不響任何聲息。

     秋天了,往知本溫泉的方向、台十一線海岸或花東縱谷的鹿野村落,成排欒樹沿途熱烈盛開、結果,嫩黃花顏隨風襲向眼底,染醉了過路人的雙眼。將細小欒花灑進透明缸裡注入清水,彷彿群山翠綠錯落著豔黃嬌紅的姿影,再一次沉沉浮浮於心坎。

     閒步暗街巷弄,但憑熟悉的花香便能輕易地知道身在何處,近縣府後門停車場,玉蘭高聳飄香,舊鐵路步道野薑花香清甜,曇花散溢的夜晚,經由洛陽街尋向四維路再轉進馬蘭社區,就為追尋絲縷般綿延的氣味,原來住在這裡的人,在自家門前一小盆一小盆地栽種曇花,而她,卻選在今晚一起盛放,教花香懸浮於整條街道整座社區之中。

     駕車歸返的婦女驚見門前霜白,直呼這是第一次的相遇,之前幾年一直錯過了花期,告訴她在花兒盛開時可摘下幾朵置放木製品上,吸足花香的木桌杯櫃,會在未來的一年時光傳送曇花的信息,這是我多年的經驗。

     山澗、河畔再見螢光點點,連溪口海水交會處也閃爍著螢火,秋天的台東,真的好美。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參見http://myweb.ntc.edu.tw/fancyfree/l_marin.html
      http://myweb.ntc.edu.tw/fancyfree/flash/album1/album1.html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東的「後山」胎記,是一種窮山惡水的宿命,還是一種桃花源的伏筆?是一種「湖濱散記」的故鄉情深,還是一種「流浪者之歌」的永世離散?後山文學的建構,有你的記憶,也是我夢中魂牽夢繫的想像國度。

報名費:●社會人士500元整/●學生200元整
優惠方式:前50位報名者,只要參加四場次後,贈送與報名費等值之誠品禮券。
報名專線:362236 周小姐

●第一場:97年6月7日〈六〉/下午2:30-5:00/誠品台東故事館2樓藝文空間
講 題:後山文學的空間記憶 移居與在地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投影片及相關補充資料請參見:http://myweb.ntc.edu.tw/fancyfree/add_15.html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此時飛魚季節屬於海洋的男人們在現代化的碼頭也在刮飛魚鱗片,於是灘頭過去的熱絡逐漸成為歷史的記憶場域。

     記得在小學四年級時,我才知道文明人因地表氣溫與陸地自然生態的差異,把一年分成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個季節;小學四年級前,我家族的父祖輩們告訴我的是,達悟人的祖先因洋流與飛魚的因素把一年區分成飛魚汛期、海上飛魚漁撈結速的季節、期待飛魚來臨的季節,達悟人又依據這三個季節確立年度之歲時祭儀與耕作歲令。因而,筆者從小就理解我的民族與海洋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。

     四十年後的今天,我細心咀嚼,省思,並實踐力行從我父祖輩們聽來的,學過來的,稱之為達悟人的傳統信仰(泛靈信仰),於是發現內容裡有許多是「禁忌」,這個「禁忌」正是這個海洋民族文化的核心,專家學者簡化稱之達悟人的生態觀,改宗為西方宗教之神職人員,及眾教徒稱之迷信;生態觀,抑或是迷信,此等解讀近乎完全漠視達悟人開天闢地經營這個島嶼所付出的努力。譬如說,島上的每個部落每年必須在灘頭舉行Mivanowa(飛魚招魚祭)的儀式方可夜航出海捕飛魚(吃飛魚),所以飛魚在達悟民族的觀念裡是「儀式性的魚類」這是我們的宗教信仰,而非盡然是生態學的解釋;又如一般底棲魚不需要在灘頭舉行祈求豐收的儀式,因為底棲魚類是珊瑚礁生態裡的原住民,達悟人的天神說;它們也有不被干擾的權利,因此飛魚季節我們就不獵捕一般底棲魚。其次,空有廣闊的海洋,豐富的魚類而沒有船舟的漁撈工具,達悟人也發展不出其完整性的海洋文化,此也構成了達悟人民俗植物的知識,如同海裡的魚類也被分類,及樹材的階級屬性,如此之文化解釋是與民族命脈,集體智慧的延續是直接扣連的。

     公共電視「野性蘭嶼」紀錄片之基本面相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蘭嶼的達悟人如同全球的原住民族皆在面對極為複雜的全球化問體,以及西方一神論宗教矮化傳統泛靈宗教的一貫策略,台灣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困擾,於是加劇了我們民族內部的衝突與矛盾,弱化了我們對生存環境的敬畏。筆者參與此記錄片的演出,不是合理化「野性」一詞,而是從另一視角說明「野性」是蘭嶼的生態文明淬溶於達悟文明的內涵裡,它是樸實的,原初的思維,而不是電影(小說)的虛構劇本。

     「野性蘭嶼」在拍攝期間恰巧是筆者正在造船的時候,對我而言,造船是短暫的體能辛苦,關鍵是過程中通常是一個人在山裡伐木,沐浴在父祖輩們在熱帶雨林曾經走過的路,在八十度左右的坡度伐木,彼時祖靈彷彿就在身邊,船建造好之後,獨自一人夜航捕飛魚,安靜的在海上仰視夜空星晨思考(影片裡沒有被拍攝入境),海神似乎透過海浪的波紋傳授古老的故事給我聽。回航回到灘頭獨自一人刮飛魚鱗片,此時飛魚季節屬於海洋的男人們在現代化的碼頭也在刮飛魚鱗片,於是灘頭過去的熱絡逐漸成為歷史的記憶場域。祝福有智慧的觀眾在觀看「野性蘭嶼」的同時可以啟發你珍愛環境生態的信仰。

     (HDTV生態人文生態紀錄片「野性蘭嶼」,獲2008年「地球視野環境影展」永續環境類首獎,5月24日週六晚上十時公視13頻道首播。詳見公視網站www.pts.org.tw)
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投影片與相關教學網站請參見http://myweb.ntc.edu.tw/fancyfree/add_11.html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剛上完"海洋文學"的單元,就看到聯合報這篇報導~對比之下,還真是有點諷刺啊!
台灣青少年 光吃海產不親海

台灣四面環海,但青少年的海洋觀卻很貧乏。金車基金會今天公布調查發現,身為海洋之子,有9成以上的青少年很少去海邊,而最常參與的海洋活動除了戲水之外,就是吃海產、買海產以及撿貝殼。顯示台灣人親近海洋的方式,還停留在「消費海洋」階段。

調查指出,當詢問受訪青少年去年去過幾次海邊?有68%回答只有暑假去過幾次,另有22%表示都沒有去,足見有9 成以上的青少年很少去海邊。至於到海邊做什麼?在複選的情況下,有71%的青少年表示以戲水為主,其次是吃海鮮、買海產,占54%;再來為撿貝殼,占34%;另外還包括生態觀察、捕捉魚蟹、浮潛、演唱會等。

不過調查也發現,青少年已有親近海水及水底世界的渴望,在最想參加的海洋活動中,前三名依序是水上摩托車、浮潛和賞鯨。而青少年認為最迫害海洋的活動前三名則分別是捕捉魚蟹、演唱會和撿貝殼。

這次的調查也發現,青少年最喜歡海洋活動的地點就是屏東墾丁,其次依序是花蓮、台東、東北角與蘭嶼綠島。青少年最喜歡的海洋生物則是珊瑚排第一,第二名是飛魚,第三名是黑鮪魚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有近54%的青少年認為台灣海洋生態面臨最嚴重威脅為垃圾污染,其次是輪船漏油污染 (52%)與過度捕捉 (47%)。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原始連結(點這裡!)

國立臺東專科學校
創校八十週年「人物側寫」徵文活動實施計畫
 
陽春三月,校園裡的苦楝開了一樹淡紫,微風走過,小小花兒輕舞飛揚,繽紛了一地,也美麗了我們的心情。這麼美麗的校園,更有許許多多美麗的身影──是勤懇工作的工友,是熱心服務的職員,是授業解惑的教師──他們勤勉的付出就像甘霖滋養生命的成長;他們溫柔的眼神彷彿東風安撫青春的躁動;他們淵博的談吐宛如金鑰開啟知識的寶庫;他們親和的態度讓人自在自如,娓娓道盡心中事;他們的關懷和鼓勵令人倍感溫馨,生出迎向未來的勇氣。
您曾經與這樣美麗的身影相遇而在心裡留下深刻的感動嗎?請您把相關的事蹟及親身感受寫下來,讓大家能在您的字裡行間與他(她)相遇。
 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直接連到官方網頁看吧!

http://myweb.ntc.edu.tw/fancyfree/add_10.html

soph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